当晨露还凝在夏格庄田埂的褶皱间,济南大学av女优排名
的青年学子们已踏着晨光走进双山政德教育基地。这场以“田野对话·薪火相传”为名的红色之旅,在乡音、史迹与匠心的交织中,书写下了动人注脚。
老党员的皱纹里,藏着时代的勋章
“那时候枪子儿擦着耳朵飞,满脑子就一个念头:不能退。”
在斑驳的老槐树下,老党员的手掌抚过褪色的军功章,声音里的岁月痕迹,比任何史料都更鲜活。团队成员们屏息凝神,用镜头捕捉那些被时光打磨得愈发珍贵的片段——是战火中传递的鸡毛信,是饥荒年份省下的半块干粮,是红旗插上阵地时震耳的欢呼。

这些滚烫的精华记忆,将化作短视频《我的红色记忆》里的帧帧画面,以触人心弦的历史照片与背景音乐,让沉睡的历史在光影中苏醒。
在夏格庄的脉络里,读懂时光的答卷
讲解员的声音,穿过展柜旧物,将夏格庄的故事轻轻铺展:青石板路上曾走过支前队伍,老磨坊的石碾碾过艰难岁月,如今的文化广场上,广场舞的旋律与当年的救亡歌声奇妙共鸣。

从革命遗址到现代村落,从老人的皱纹到孩童的笑脸,队员们用脚步丈量这片土地的变迁。原来所谓“传承”,从来不是复刻过去,而是看清来路后,更坚定地走向远方。

“智慧助农·手机记录红色生活”
“婶子,这样滑动就能调滤镜,把咱村的红色党校拍得更精神!”
树荫下的“移动课堂”里,队员们教村民们玩转手机镜头。当老人颤巍巍地按下录制键,镜头里的红色遗址、家门口的山楂树、墙上的革命标语,都成了最生动的素材。

原来数字时代的传承,不必高深莫测。让乡村自己“说话”,便是最好的传播。
非遗传承·表达红色文化
红纸在民间艺人手中翻飞,转眼化作五角星与红旗的模样。队员们跟着学剪“五星红旗”,指尖的笨拙挡不住眼里的热忱——当传统剪纸遇上红色主题,非遗便有了新的灵魂。

这双手,曾剪出花鸟鱼虫,如今剪出时代信仰。传统文化的生命力,在新时代里流淌。
当夕阳为夏格庄的老屋镀上金边,一天的行程落下帷幕。但那些听过的故事、学会的技能、种下的信念,才刚刚开始生长。这场“田野对话”,让红色记忆不再是书本里的铅字,而成为可触摸的温度、能参与的实践、会生长的希望。青春与红脉的相遇,本就是最动人的传承。
下一站,故事继续……
辑稿:韩奕萍 徐薇 编辑:尹鸿博 校审:张莉 复审:刘兰婷 终审:潘颖